威海市第四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
时间:2014-12-26 12:40来源:未知 作者:威海市第四中学 点击:
次
威海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60年(原文登十一中),2008年划归威海市直属学校,并更名为威海市第四中学,2011年搬入威海市临港区新校区。由于是全新建设的校区,各项设施、设备较为先进,配套齐全。学校共有50个普通教室,8个合堂教室,一个录播教室。这些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系统,全部实现网络互通,可以实现音、视等多媒体信息的高速传输。网络千兆光纤入口,光纤到各功能楼,百兆至桌面;网络架构在有线网络互通的基础上,架设无线节点,逐步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无缝覆盖。软件建设方面,现建有威海市第四中学校园网、FTP服务器、视频点播服务器、OA办公系统、网络电子备课系统等,有效的实现教学、办公等资源共享,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,201名教职工人手一台计算机,可以通过有线网、无线网接入学校网络,亦可用其他智能设备接入学校网络,提高办公效率;校园广播、电子巡考系统、安防监控系统均与校园网络进行互联,在校园网的各节点,均可实现远程查询、控制。建有物理、生化两个数字探究实验室,为教师开展探究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,为学生创设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实验环境。现将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阐述如下: 一、建设和应用内容 1、准备、规划工作 在2011年上半年,根据威海市教育局信息化建设要求,结合我校实际情况,在充分调研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案例的基础上,初步提出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。规划要求在学校硬件软件设施上要即立足于满足目前各系统、各部门的教育管理与教学的需求,又着眼未来新的系统与管理教学的使用,可以采用一定的冗余建设来完成。 2、系统安装配置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,根据市局安排和我校具体情况,分阶段安装开发相应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,比如:学校局域网建设、无线网络全校无缝覆盖、班班通、各班多媒体系统、校园网站建设、学校内部电子备课系统、学校信息管理系统、导师互动平台、选课系统、试题测试系统、视频点播系统等等,并同时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软硬件的衔接开放和互联。为大力推行翻转课堂,我校于2014年投入10万元,购入无线网络设备,一台无线控制器,40台无线AP,搭建了20个无线网络教室;特意为教师装修出6个微课工作室,同时搭建12XUE网络平台,后与烟台锐杰网格公司深度合作,对已搭建的12XUE网络平台进行调整,使其逐步适合学校教育教学需要。 3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应用训练 再好的硬件设备和再先进的软件系统也需要人来管理和使用,所以要对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开展必要的、系统的管理维护培训,比如网络的管理与维护,服务器技术的掌握与挖掘,常用网络设置与网络设备的管理,简单系统开发与维护等;及时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软件应用培训和应用训练,比如12XUE等软件系统的使用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,录播教室和探究实验室的使用等。 4、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 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,建立并完善学校网络使用管理规定、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规定,学校录播教室使用管理规定、学校探究实验室管理规定、学校机房使用管理规定、学校网络中心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,确保数字化校园的正常、高效运转。 5、具体应用项目 (1)利用购买与自建的方式逐步建立威海四中电子备课系统、威海四中校本课程选课系统、威海四中导师制互动平台、威海四中学校校园网站、威海四中学校试题库测试平台、威海四中教师信息管理平台、学生信息管理平台、威海四中视频点播平台、学校数字办公平台、学校信息云存储与备份数据与局云存储对接平台、12XUE网络平台等,进一步完善学校数字化办公、信息化管理与教学工作。 (2)配置并升级相关硬件设备。如学校校园网络的服务器的添置与更新,学校无线网络的无缝覆盖,学校安保与教室监控系统,各教室、办公室、功能室、实验室、会议室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与换代,新建录播教室、计算机室、探究实验室、机器人实验室等,教师职员工作用计算机等科技设备的更新与换代。 (3)随着学校校内各功能系统的添加与购置,各平台之间的互联与账号管理与使用也复杂起来,在建设之初,各平台全用PHP代码完成平台的开发、建设,方便后续,对学校各平台、账号的统一管理和整合,利用PHP与MYSQL等开源系统实现全校“一号通”,完成各校园网络平台无缝整合。 (4)完善学校教育视频数字化资源、学校电子教案导学案等课程资源建设,并搞好和省市教育资源库的对接。建设学校题库系统。发挥题库优势,减轻课业负担,强化教学诊断、评价的功能。 (5)加强家校互动。利用12XUE平台的家校互通功能,加强家校沟通,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。 (6)开展网络教研。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,建立教师和教师、教师和专家、教师和外校、外省市教师的互联互通,借助视频会议系统,开展远程实时视频教育科研,增强教研活力,开阔教师视野,提高教研实效。 (7)大力研究和推进新的教学形式“翻转课堂”,为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探究翻转课堂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途径和方法,这是翻转课堂研究的关键。研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精品课例,通过教学实践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,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。探索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,寻求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。 二、预期效果和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,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,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,特别是在翻转课堂推行过程的作用,改变学与教的方式,提高学习绩效,为学校的内涵发展、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、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。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,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,以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,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,逐步为实现“科学、高效”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和服务,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,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,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。使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我市乃至全省一流水平,使学生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,实现我校教师、学生、资源和外界的互联互通。具体目标如下: 1、不断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; 2、不断积累数字化教育资源,并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; 3、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,保障翻转课堂的大力推行; 4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, 学习效益得到提高。 三、保障措施 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,通过以评促“建”,以评促“管”,以评促“用”,以评促“优”,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,将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。努力争取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。 (一)加强领导,统筹协调,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。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,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,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任务、重点和关键,共同努力,统筹协调和管理教育信息化工作。 (二)加大投入,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。从2011到2015年,逐步更新计算机、建设探究实验室、更新教室多媒体、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、网络中心升级与维护等,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。 (三)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骨干教师队伍。通过师资培训,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、掌握现代教育方法、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、能够将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师。 (四)加强理论研究,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路子。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,深入研究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革。同时注意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,同时与兄弟学校合作交流学习,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。 四、进度安排 信息化建设工作从2011年开始,到2015年完成,共分为三个阶段: 第一阶段为学习启动阶段(2011年6月——2011年9月)。深入学习相关文件,制定5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,配合市教育局对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,确保基础设施的全面到位。 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(2011年10月——2015年8月)。根据本方案的工作安排,从硬件建设、教师培训、学与教教学方式的变革、教育科研等各方面进行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,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各领域的应用水平。在此期间,逐步完成校园基础网络建设、校园广播系统、电子巡考和安防监控系统建设、新建计算机机房2个,分三批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工程,新建两个探实验室,新建录播教室,分三批实现教室、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内无线网络建设和更新等工作。具体安排如下: 1、2011——2012年,完成学校基础网络建设、校园广播系统、电子巡考和安防监控系统建设,建立学校校园网站,数字办公系统、FTP服务器、威海四中视频点播平台; 2、2012——2013年完成新建两个探究实验室、两个计算机机房、学校试题库平台的测试; 3、2013——2014年完成全校管理教学人员的计算机的更新换代、学校电子备课系统、校园网站更新改版; 4、2014——2015年完成学校校园无线无缝覆盖、微课工作室的建设、导师互动平台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、选课系统、试题库平台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、12XUE网络平台以及各平台的合并与整合,实现一号通全校。 第三阶段为评估验收阶段(2015年9月——2015年12月)。对照相关标准和要求,开展全方位的自我评估,总结成果,撰写报告,收集、整理各种档案资料,做好实验区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。 相信在市教育局和财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落实、执行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各环节,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更上一个新台阶。
威海市第四中学
2014年12月25日 (责任编辑:威海市第四中学) |
顶一下
(5)
100%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